我们追求青山绿水,其实也在追寻山水间裹挟的文明。婉约诗韵、田园牧歌、古老遗存,都浸润着山水的灵性,因此让人恣意放纵,而又静穆相守。
千百年的耕读文化,让永嘉拥有“中国乡土文化史书库”“中国建筑历史博物馆”等殊荣。尤其是附着山水间的古村落和其他历史遗存,让永嘉的“两山”战略更具多元。据温州装修网了解:近年来,为保护楠溪江流域散落着的200余座古村落和3560余处古建筑,永嘉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《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》、《永嘉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(试行)》等政策文件,从2012年开始,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,用于古村落和古建筑的保护利用,并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古村落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,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农民增收的“双赢”。
如今,这些历史遗存伴随着“两山”的推进,正在体现出全新的价值。我们沿着这样的山水脉络,去感受最直观的实物见证。
沉寂保全待机重出江湖
先期开发适时再塑形象
午后的一场雷阵雨突如其来,61岁的汪庆石把椅子搬到了老屋的檐廊上。老屋已经有上百年历史,但放到屿北,算是“年轻”的。
温州装修网获悉:屿北始建于唐,兴于宋,穿越千年至今留有45座类似的老屋,其中省保单位11座。老屋是呈“回”形结构的四合院,这是屿北和永嘉典型的建筑风格。早先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,现在还剩下四户,老弱居多,汪庆石独自过日子,也算是一户。
屿北在岩坦镇,虽然有着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中国景观村落”、“首批中国传统村落”等殊荣,但作为开放式的古村,村里依旧还生活着包括汪庆石在内的380多户人家。十几年前县里采取了限制性保护措施后,屿北几乎就这样保持着“沉寂”的姿态。
“我们在保护中等待,希望有一个机遇让屿北‘满血复活’”。岩坦镇委书记徐翔说,古村落不可再生,万一急功近利搞砸了,对不起后人更对不起先祖。所以,看似漫长等待的“无所作为”,对于屿北来说,未必就是一件坏事。
2014年,屿北的机会终于来了。当年,古村与上海世贸控股集团达成古村项目整体开发协议,村民参与了几十次的激烈讨论,最终拿出兼顾各方利益的古村房屋置换方案。屿北将着力打造“中国古村落文化创意谷”,主要建设集“中国古村落文化影视基地”“中国艺术作品创意生产基地”“中国古村落休闲生态城”“中国民族文化古村落建筑基地”“中国佛教文化基地”等为一体的楠溪江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。如今,项目已完成全村8000亩山地流转,完成100亩古村整体搬迁的保障房建设用地。徐翔介绍,屿北遵循前瞻性、持续性的原则,不会在建设中改变屿北的历史延续,这是一个基本前提。
与屿北的保护不同,位于岩头镇的苍坡古村,于上世纪八十年代,就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中的经典。这种保护性开发和利用,让苍坡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免遭破坏。村落格局基本保持着南宋时期的规划原状与建筑风貌,寨墙、路道、水池、古柏亦犹见风韵,苍坡因此成为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。2012年,借助美丽乡村建设,在保有完整村落构架的基础上,苍坡开始从环境整治入手,重新移植古村落的其他元素,建成义学祠、中国象棋馆、永嘉昆曲馆等8个开放的文化馆,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体验永嘉文化。岩头镇委书记黄金锡介绍,与苍坡相似,丽水街、芙蓉村都是在合理开发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,而所有这些先期的努力,让岩头两条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,变得水到渠成。
民宿崛起带动村落资源
补齐短板打造景观节点
陈宪敏在大若岩营造的“楠溪若舍”民宿,原先是一家废弃的招待所。作为大若岩景区的核心区域,民宿占据了明显的地理优势。
从原来的眼镜行业,跨界到如今的民宿行业,陈宪敏用“机缘巧合”作了概括。他说,起初只是想和市区的几个朋友,找一个周末休闲度假的处所,首选便是永嘉。想不到,起步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。2013年,通过废旧校舍改造,枫驿民宿在鹤盛镇鹤湾村建成,后来又建成了水声书舍,而楠溪若舍是他运作的第三家。三家民宿50来个床位,节假日和周末几乎爆满。
这样的火爆出乎他的意料,如今,陈宪敏除了把目光投向狮子岩和石桅岩等景区外,还准备在大若岩镇大元下村签署整村发展协议。几年运作的经验让他感觉到,民宿不能孤立存在,最好的依托,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而这些要素,是楠溪江畔所特有的。
在永嘉林林总总的民宿中,“墟里”属于另外一种类型,它所依托的不是景区,而是这里静谧的田园风光。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,它不是单纯的民宿或者酒店项目,而是致力于中国乡村生活美与价值的再发现,尝试在小范围内逐步梳理及复兴中国乡村生活的肌理。因此,“墟里”一号选择在桥下镇昆阳的偏远村落,二号则是墟里主人“小熊”的祖辈老宅。“墟里”的追求,就是最为古朴、最为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农家生活,放鸭、赶羊、耕种、晒洗,然后是蛙鸣、柴烟、苔痕、落英。
楠溪江成为国家级风景区近30年,在偌大景区内,始终没有一个上规模、上档次的接待中心。以传统的眼光来看,景区起码的旅游要素都不具备。“民宿的快速崛起,一方面盘活了村落资源,另一方面也在补上旅游硬件不足的短板。尤为重要的是,精品民宿正成为一个个不同节点,串接起楠溪江散落的景点。”该县旅游局有关人士介绍,目前,永嘉按照“大生态旅游区”战略部署,以打造长三角地区著名乡村民宿示范点为目标,编制全县“一心四区”民宿规划,出台《永嘉县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(试行)》、《永嘉县民宿管理办法》(试行)等一系列政策,努力使民宿经济成为该县乡村旅游的引擎、农民增收的亮点。
据温州装修网了解:如今,61家精品民宿遍及楠溪江两岸,1700多个床位在短时间里提升了景区的接待能力,而所有民宿的入住率达到70%以上。伴随民宿的兴旺,该县“农家乐”也风生水起。目前,全县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159户,民宿和农家乐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大关,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5000元。
理性的“慢”
楠溪江古村落开发、景区旅游配套建设,都可以用一个“慢”字概括。
在成为国家级风景区近30年后,景区的发展,始终显得“慢吞吞、慢悠悠”。为保护青山绿水和千百年的耕读文化,自“十二五”以来,永嘉县否决了20多个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,如今看来,倒是成全了这一个“慢”字。
快与慢是一种辨证关系,因此好或者不好,很难一言蔽之。但无论最初的本意如何,事实已经表明,永嘉在楠溪江古老文明传承、保护过程,在自然环境的守护过程,最终取得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效果。
保护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,这个工作,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却很难获益。但很显然,“把根留住”比开发利用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,所谓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但是,这些年很多地方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辨析,或者是急功近利乱开发,或者寅吃卯粮提前消耗,或者没有科学规划肆意推倒重来。所有这些随意性过大的“快”,对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带来的损害,是难以估量的,有些损毁甚至是灭顶之灾。
对于不能再生的资源,我们在开发过程要慎之又慎。宁可“无所作为”、踏步不前,也不能操之过急、盲目推进。只有论证到位、条件成熟,我们的努力,才能事半功倍。
永嘉守护中体现的“慢”,是一种理性的慢,这种“慢”,将有效延缓古老文明的衰老步伐,值得各地借鉴。